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胃黏膜急性炎癥。臨床上表現為急性發病,伴有腹痛、惡心、嘔吐甚至嘔血、黑便等上腹部癥狀。按病因不同,急性胃炎主要分為三種類型:1.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2.除幽門螺桿菌之外的病原體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3.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
【病因和發病機制】
1.感染性因素:進食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的飲食可引起急性胃炎。由于胃酸有強力的殺菌作用,除幽門螺旋桿菌之外的其他細菌很難在胃內存活,因此一般人很少患除幽門螺桿菌之外的感染性胃炎。但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各種細菌、真菌、病毒可以感染胃黏膜,從而引起急性感染性胃炎,如合并腸道感染,則通常稱為急性胃腸炎。
2.理化因素: 過冷、過熱以及粗糙的食物,酒、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品,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留體抗炎藥,氯化鉀、鐵劑以及某些化療藥物等都會損傷胃黏膜保護屏障,造成胃黏膜的急性炎癥。
3.應激因素: 劇烈的情緒波動、嚴重的創傷、大面積燒傷、顱內病變、敗血癥以及嚴重的臟器病變或器官功能衰竭等應激因素均可引起冒黏膜微循環障礙,導致黏膜糜爛、出血、嚴重者發生潰瘍甚至引起大量出血。
【病理變化】 病變多局限于胃竇部,也有呈胃內彌漫性分部。主要表現為胃黏膜充血、水腫、滲出,可有散在黏膜出血點以及糜爛,有時可見到淺表潰瘍。顯微鏡下可以見到胃黏膜固有層中以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為主的炎癥細胞浸潤,這也是急性胃炎的病理學特征。
【臨床表現】 急性胃炎患者發病急,臨床癥狀輕重不等,多數患者表現為上腹痛、惡心、嘔吐,可有腹脹、食欲減退、曖氣、反酸等伴隨癥狀,嚴重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為嘔血和黑便 由沙門菌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感染者,通常于進不潔飲食后24小時內發病,除上述表現外還可以出現發熱、腹瀉等癥狀,化驗可見外周血白細胞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
【診斷和鑒別診斷】 依據病史和臨床表現,急性胃炎的診斷可以基本確立,但應和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尿路結石等疾病相鑒別。除了詳細地詢問病史、仔細地進行體格檢查外,可根據病情進行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血清淀粉酶以及上腹部超聲檢查,有條件應進行胃鏡檢查,因為病變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失,延遲胃鏡檢查有時無法明確病因,因此對于急性糜爛出血性胃炎患者,建議在條件許可時盡可能在發病24-48小時內進行急診胃鏡檢查。
【治療】 對急性胃炎患者應積極尋找并去除病因,臥床休息,進清淡飲食,嚴重患予H,受體持抗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或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類)抑制胃酸分泌,可適當加用硫糖鋁等粘膜保護劑,痛嘔吐劇烈患者,可給予山莨菪堿或阿托品等解痙對癥治療,應針對性應用抗菌藥物。嘔吐、腹瀉嚴重患者應積極補充水和電解質,并保持體內酸城平衡。對于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應按照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則采取綜合治療措施、本病多為自限性病理過程,在去除病因并采取又積極治療措施后,一般情況下會很快痊愈。預后良好。
【預防】急性胃炎應當徹底治愈以免轉為慢性胃炎或其他病變。預防慢性胃炎應注意保持精神愉快,特別在進食時不要生氣、發怒或抑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疲勞,保持睡眠充足。飲食宜多樣化、富含營養、易于消化。進食宜按時定量,不宜過飽,細嚼慢咽,進食時不宜過熱過冷。避免暴飲暴食,避免酗酒、吸煙,勿食過酸、辛辣或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可增強胃腸運動功能。盡量避免服用對胃黏膜有傷害的藥物。
健康熱線:021-6685 5555
地址:浦東新區上南路4091號(近凌兆路)
公安部備案號:31011502000970
ICP備案號:滬ICP備16020585號-19
醫療備案:滬衛(中醫)網審【2014】第20013號
本網站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療及醫療依據。